如果那个妹纸能看上我,我还能屌丝到哪里去呢?[Dec 03rd,12]


禅强调,不要关注我们自身,以及事实以外的东西。要关注个人体验,直接关注事实,而不经过媒介。

理智的介入会扰乱个人体验,也就是扰乱直面事实的过程。为什么?因为理智要求我们考虑更多的事情。理智为我们的生存操劳。一个人为了生存,操劳的东西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基本的生存资料,然后是生产的工具,生活的工具,条件的改善,未来的规划,然后是精神的需求。几乎从无到有,由空入地,宇宙太空,因某种需要,都可能被纳入理智操劳的范围。

这种操劳几乎把人掏空,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人越穷究生命的意义,越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人被撕裂,被耗尽。

村落社会,或说农耕社会,为什么这种情况少见呢?(当然这个存疑,是否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这种说法?我这样说可能只是凭感觉?)原因可能有:第一,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花在生产上,并没有太多闲暇,用于思考生命意义之类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生存资料是更为接近的,也就是与生存的事实本身是直面的(除了少部分智力要用于生产工具和社会关系上),那么,与禅是更接近的。这种情况下,生命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就不容易提出,或更没有必要关注。
第二,农耕社会基本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更为紧密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常常不需要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只需要从群体中去定位自己。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群体里其他个体的表现,就是自己人生的参照。
第三,我们常说村落社会里的人更加淳朴。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人性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以为是没有多大变化的。那为何会有这种印象呢?这是由于村落里的人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信息是闭塞的,那么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迟钝的。也就是说,村民的淳朴只是他们的智力没有完全发挥的一种假象。那么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困惑也就好理解了。
第四,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读古希腊的悲喜剧,我们可以窥视古希腊人的生活。我以为特点是直接。不论是悲、喜、敬神或者咒骂都是直接的。这与村落社会的生活是接近的。有种接近孩童的特点。他们没有包袱,约束更少,更乐天,悲伤和恐惧也更彻底。而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是伪装的,是虚妄的。他们每天在公司生活(纯粹理性)和出租屋的仄逼中间切换。现代人把自己伪装成现代人,文明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撕裂的。也就是说,现代人对自己的本性是压抑的。这种本性是什么?就是儿童式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特点。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低趣味,或者说无道德。比如我小时候,农村的儿童对残疾人或者乞丐喜欢抱以嘲笑的,捉弄的。人习惯于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取慰藉(悲剧),或者通过恶趣味来消解痛苦。现代的道德是不允许人这样做的,一方面要体现自己的文明(同情不幸),一方面要体现自己的高级(避免恶趣味)。现代人没有悲剧可看,不读小说,至于电影也被商业霸占,难道他们通过流行音乐或抗日神剧来获取慰藉吗?(不过现在好了,抖音火了。人们终于放下身段,重新找回了自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重新消解自我,难道期望通过抖音视频进行自我建设吗?或者以此找到生活的目的?从这点看,抖音或者类似的工具火起来是一种必然,历史螺旋发展,痛苦的哲学与快乐的猪之间,我们更乐意的是选择后者,虽然生存的有限要求我们选前者。可是,如果哪天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个程度,生存的有限的限制变小了,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重新变回猪的开端呢?不过这个担心可能是多余的,也许那个时候人类早已被机器智能取代了。)也就是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现代人获取慰藉或消解痛苦的途径发生了改变。(技术发展,工具更新,为何大众了解幸福的途径反而变少变难了呢?这是另外一个论题。)这种改变大部分人是不适应的,或者落入了一种新的陷阱之中,从而累积了他内心的问题,导致了自我关系的紧张。

关于禅对现代生活的作用,其实书中已经解释了。就是要人放弃一部分的理性。用尼采的理论来说,就是在日神和酒神中重新选择。放弃二元对立,走向调和。禅的方法论(如果有的话),是不作解释,不做归纳,不诉诸言语,不陈述,不可说,放弃理智活动。但是注意,禅其实是“实用主义”的,禅并不是让人进入虚空,放弃理智活动并不是说要使人丧失理智的功能,它与完全的唯心是不一样的。它强调接触事实,并不是忽略,模糊或者神话事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理智的,但是一种凌驾事物之上的更高的理智,(尼采的超人?),它需要靠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去观照,这要求人不能分心,也就不能把理智消耗在更多的其他事情上。

禅的道德意义

禅是需要实证的,怠惰和空想里是没有禅的。禅里面有一种道德力量,它提醒我们需要猛烈的奋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去应对生活。禅旨在从心灵深处震动,重塑我们的性格。性格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只有些肤浅外表,无法创造任何东西,只有浅薄,模仿,表演和虚荣。这样是没有禅的。

禅与逻辑

禅与逻辑是两回事,要正确区分,不要期望用禅来回答逻辑的问题。(反过来说,逻辑理智也进入不了禅。)实际上,禅比逻辑(理智)更深层次。它直达我们所谓人格基础的地方,而理智到不了那个地方。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处于意志之中的,而不是理智。

佛陀

佛陀不是形而上学家,他避免探讨严格的理论问题。他主要致力于思辨的实用结果,而非思辨本身。“他忙于拔出刺入肉中的毒箭,不想探讨箭的历史、目的和构造;因为生命太短促,没有时间去探讨这些东西。因此,他如实地了解这个世界,依靠自己宗教灵悟的体会以及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想更进一步。他的这种方式被称为‘法’。”构成佛教生命和精神的,正是佛陀本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后来的佛教是以其为中心而建立的。当然,佛教是发展的,后人对佛陀不同的解释生出了不同的宗派以及佛法理论,在理解佛法时,要回到这一点。比如,作者认为,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许多神迹和超自然的描写(这个符合印度人擅于幻想,神游,迷醉于形而上的特点),这是为了说明理智了解精神事实的不可能性。但国人实用及世俗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即禅。禅,同样的,避免用理智去了解精神事实。但它不用神迹和超自然来反证理智了解精神事实的不可能性,而是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即依靠日常经验。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又籍日常事实达到超越和觉悟的境界。

禅学的精髓在于对于生活和一般事物获得一个新的观点。为此,需要抛弃那些支配日常生活的思想习惯。通过这种新的观点,使生活达到一个更新鲜、更深刻更使人满意的一面。这个过程即是悟。

禅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