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来只寻找和你趣味相符的(包括人),抵触和你不同的,你不是在学习,不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你是在加强自己的个性,讨好自己。这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那种自恋。(司屠 野餐)

世界末日的时候,我想念所有的人。

当有人写,无人阅读的时候,写作就回归了它原本的状态。原本的状态就是,写作只为写作者自己而存在。

当人们沉浸在新型的网络娱乐媒介之中,写作终于摆脱了它娱乐消遣的价值。在娱乐大众方面,写作是低效的,所以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它的这种功能还会残存下去很长时间,但已经在减弱。

原始人类原先娱乐的方式,可能是声音,舞蹈,还有绘画。中间可能掺杂宗教、鬼神,后来慢慢地形成各种艺术,有了符号和文字。文字一开始出现,和娱乐可能没有关系,后来慢慢普及、大众化之后开始出现文学的各种形式。在文学以前,人们可能只能去参加篝火晚会进行娱乐消遣。后来开始听故事,读小说。文学的兴盛发展和娱乐大众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电影院和留声机之前,阅读小说是很好的娱乐消遣方式。电影和电子音乐开始之后,人们更愿意去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去阅读一本小说。再后面,就是电子游戏和虚拟现实。整个发展过程,这些不同的娱乐方式,特点就是越来越方便/便宜,越来越容易获得,越来越个人化,越来越能调动人的感官,越来越容易沉迷,最终可能越来越真实,直到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所以文学式微,是很正常的,它的第一次生命已经过去。

定义新的写作,开始文学的第二次生命。这个过程需要写作者完全剥离它娱乐的功能,当然不是刻意的或者必须的,只是以遵从自我为原则,哪怕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可读,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只因为“我”有叙述“我“的精神的诉求。所有的艺术发展,音乐,绘画,舞蹈等等,都经历这个过程,通过大众化,通过吸引人的感官发展起来,然后因为新形式的出现落下去,但最终保留下来,都是因为它坚持对人灵魂和精神的描述。文学也应该如此。电影,以及现在的游戏和VR,可能都会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也应该如此。一直下去,直到艺术到达它的终极状态,那就是和精神合而为一,不分彼此。这种终极状态,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可能性,那就是对生物智能的抛弃。新的智能形式可能不需要艺术,因为这种智能之间的精神形态可能具有方便的融合机制,甚至是大一统的,并不需要艺术这个拐杖。人类需要艺术,因为人和人的精神不相通,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互通和传承的拐杖。

越孤独,越要写。

我经常做梦,我说的是真实的梦。

我做过形形色色的梦,通常时一觉醒来,这些梦又一个个消失不见。像水面的波纹,或者琴弦震动出的声音,起了又归于平静。我一直想把梦记录下来,但这件事情好像没有任何的意义。梦的特点,是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天马行空,怪力乱神,任何夸张的言语来形容它都不为过。记录下来的梦,除了满足有些猎奇的人的好奇心之外,对人们可能没有什么帮助。人们很难从别人的梦中找到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也很难对别人的梦产生共鸣,除非那个梦讲的是关于现实的事情。而大多数梦是超脱于现实的,或者只是现实的影子,具有一个简单的轮廓。所以,记录梦这件事可能只对我自己有意义。所有的梦都是“我”身上的一个小碎片,不论是虚幻还是真实,他们都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

做梦是必要的。他有许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必做别人的梦。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因为任何人,甚至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到他的出现。每个梦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它有它自己的宇宙常数,这些参数是随机的无法控制的气泡。你可以记录,描述,或者期望再次做类似的梦,但无法再次进入同一个梦中。

我看过一个电影。电影里说有一个可以连接梦的神,他可以把两个在做梦的人连接在一起,让他们一起在同一个梦里。我想如果果真有这样的神,那他应该就是上帝。因为这等同于把虚幻变成了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可以同时被两个人一同感受到,反过来说,可以再次被感受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那么精神和灵魂,如果我们可以让不同的人感受到,就是真实的。比如小说,电影,电脑程序,是真实的东西,虽然只是文字或者图像符号或者逻辑概念,但受过训练的人都能感受到,所以是真实的,虽然不是实物的(比如电影胶片不是电影本身,只是其媒介。电影没有实物,只是光和影子,并且每次放映都不再是同一束光和影了)。也许梦可以变成真实,比如只需要把两个人合并成一个人。或者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或者把它记录下来,当然这样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梦了。

如果那个电影里的神,把所有的人的梦都连接在一起,每夜大家都在同一个梦里,那么梦就会变成现实。每天早上人们醒来,会一起讨论昨夜的梦。他们会把梦看作是旅行,把睡眠看作是休假。甚至有的人会一醒来就想重新睡回去。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做梦的人,所以那个梦是永远没有结局永远在进行,那里是所有人的故乡。

我一直以为,宇宙就是上帝的梦。所有人都看见了光,看到了各种物质,吃到了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所以宇宙就是真实的。当然从宇宙本身的层面来说,宇宙又是虚空的,如果宇宙和宇宙之间没有被同时感受到,或者没有办法交叉,那就是虚空的。因为上帝的梦和梦之间就像我们的梦和梦之间相互独立的。我们只是上帝梦中的影子或者尘埃。

梦003 孤儿

梦见金子回了一趟老家,领回来一个残疾孤儿。是一个女孩,一只耳朵,以及半边脸长的异常的形状。看样子只有两岁大小,金子说已经5岁了。我怪金子没有和我商量就冒然领回来。金子解释说,看到她觉得太可怜了。

小女孩看我不开心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趴在金子身上。可能是有些害怕。我试图去抱她仔细瞧瞧,她开口喊我一声爸爸,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

某会后,网址宕机了半年,没空管,今天重整旗鼓。

2022-09-09 1 条评论

工作完回到酒店
每每就瘫在床上
这种时刻怎么度过都是浪费
我从来不出门看风景
对我来说
这个世界没有风景
只有黑夜和白天,离合悲欢
但今晚我还是出门去了
在湖边无所事事
夜风微凉,湖水腥臭
在湖边走了半圈,
又打道回来

2022-09-09 0 条评论

高见(一)

在日复一日地重复我们的愚蠢和懦弱之后,哪天我们中有个人说了一句实话,我们以为深得我心,那就是高见。

高见(二)

万马齐喑的时候,一只马放了个屁,其他马附和,这就是高见。

2022-06-27 0 条评论

爸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房子要被强拆了。口气中,听到他前所未有的慌张。

奶奶去世时他没有这么慌张。他守奶奶到半夜,和哥哥,叔叔三个人,奶奶凌晨咽气的。到早上才打电话给我,怕夜里影响我睡觉。防疫不让办丧,遗体被拉到县里火化。他说他们三兄弟会处理好,让我安心工作。因为防疫我也无法回去。

但这次我明显听到他需要我。如果我认识什么人,或者我有什么办法·······我知道这是他一生努力才积攒下来的唯一东西,他一直担心我在外面不回去,不要他建的房子和攒下的宅基地。现在他不需要担心这个了。

妈说他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他们给的补贴还不够重新买地皮。我安慰她,如果那补贴不够再建,就啥字也不要签。因为他们从来都是抢的。让他们抢去我们再找地方建。

我也几天没睡着觉,老屋里还有留有许多的记忆。梦中我愤恨不平,醒来却还继续活着。

2022/06/27

2022-01-26 0 条评论

小敏一岁,还不会走路,但会推着凳子往前走。她有个小车,喜欢推着小车在客厅转圈。我们嘲笑她推车的样子像出门卖烧饼的武大郎,她看到大家笑自己也哈哈大叫起来。走路一本正经,像个矮冬瓜,又时不时回头看爷爷有没有看她有没有夸她。还没长牙齿,但不论什么只要给她她都敢啃。最喜欢大人碗里的东西,最擅长擦地板——用米粒、菜叶和口水。不会说话,但会和人打招呼——喜欢对着穿红衣服或衣着鲜艳的路人笑或者啊啊大叫。今天她可能发现了玻璃的奇特之处——透明而又结实,扶着玻璃门摸了很久。一会儿在门边探出头,一会儿隔着玻璃对着我笑。

她不知道快过年了,爷爷奶奶要回老家了。她的苦恼就是饿了、困了以及想拿妈妈的手机而不得或想爬到饭桌而未逞。爸爸苦恼了就去抱她一会,爸爸高兴了也会抱她一会。如果不是饿了、困了或者想什么而不得,她总是安静的给爸爸抱,或者想办法把爸爸的眼镜给扯下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因为他们隔了一个拥抱。小敏和爸爸的苦恼不同,因为隔了两层衣服、皮肤、血脑屏障以及两个精神(灵魂)。有时小敏用力扯爸爸眼镜的时候,会把爸爸从某些苦恼中拉回来——“人生的限速步骤,不是十个白天,而是某个漫长黑夜,或某个寒冷的早晨。”,“所谓苦恼,不过一只大苍蝇在耳边没完没了地飞而已。”这样爸爸把她放下来,她坐到地板上,又把鞋子扯下来递给爸爸。或者爬到成堆的玩具中间,把它们从篮里倒出来,发出声音,或者对某个东西着迷抓起来研究。

爸早上来微信说奶奶昨天晚上十二点过世了。去世早有预料,然而当事情真实发生,情感不免陷入空洞之中,心中不免感怀。

奶奶是村里她那一辈人中最长寿的,她过世后,村里她这一辈就从物理世界消失了。
按照人类常用的说法,一个时代就过去了。这是我们村的时代,这是大国大省下的一小群人。
在这个微小的村庄,这个微小的人情社会,人们亲眼看到死亡一步一步逼近,熟悉的人一个一个被带走,现在终于带走了一辈人。
在她去世前,她的子辈已经有好几个去世的,甚至孙辈也有过世的。
人们说,“人生苦短。”
还说,“她们老一辈的人活着,还可以帮我们小辈挡一挡。”
这是自私的说法,也是我从这个村庄听到的最温情的说法。在这无涯的虚无的人生中,需要凭空生出的意义。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参照,相互攀比,相互嫉妒,相互利用,相互记忆,意义便产生了。在时间永无止歇的脚步中,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法则里,亲人的死亡一定意义上让你在死亡面前稳住阵脚,不至于在荒芜中不知所措。

2020/02/14


禅强调,不要关注我们自身,以及事实以外的东西。要关注个人体验,直接关注事实,而不经过媒介。

理智的介入会扰乱个人体验,也就是扰乱直面事实的过程。为什么?因为理智要求我们考虑更多的事情。理智为我们的生存操劳。一个人为了生存,操劳的东西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基本的生存资料,然后是生产的工具,生活的工具,条件的改善,未来的规划,然后是精神的需求。几乎从无到有,由空入地,宇宙太空,因某种需要,都可能被纳入理智操劳的范围。

这种操劳几乎把人掏空,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人越穷究生命的意义,越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人被撕裂,被耗尽。

村落社会,或说农耕社会,为什么这种情况少见呢?(当然这个存疑,是否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这种说法?我这样说可能只是凭感觉?)原因可能有:第一,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花在生产上,并没有太多闲暇,用于思考生命意义之类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生存资料是更为接近的,也就是与生存的事实本身是直面的(除了少部分智力要用于生产工具和社会关系上),那么,与禅是更接近的。这种情况下,生命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就不容易提出,或更没有必要关注。
第二,农耕社会基本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更为紧密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常常不需要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只需要从群体中去定位自己。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群体里其他个体的表现,就是自己人生的参照。
第三,我们常说村落社会里的人更加淳朴。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人性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以为是没有多大变化的。那为何会有这种印象呢?这是由于村落里的人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信息是闭塞的,那么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迟钝的。也就是说,村民的淳朴只是他们的智力没有完全发挥的一种假象。那么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困惑也就好理解了。
第四,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读古希腊的悲喜剧,我们可以窥视古希腊人的生活。我以为特点是直接。不论是悲、喜、敬神或者咒骂都是直接的。这与村落社会的生活是接近的。有种接近孩童的特点。他们没有包袱,约束更少,更乐天,悲伤和恐惧也更彻底。而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是伪装的,是虚妄的。他们每天在公司生活(纯粹理性)和出租屋的仄逼中间切换。现代人把自己伪装成现代人,文明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撕裂的。也就是说,现代人对自己的本性是压抑的。这种本性是什么?就是儿童式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特点。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低趣味,或者说无道德。比如我小时候,农村的儿童对残疾人或者乞丐喜欢抱以嘲笑的,捉弄的。人习惯于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取慰藉(悲剧),或者通过恶趣味来消解痛苦。现代的道德是不允许人这样做的,一方面要体现自己的文明(同情不幸),一方面要体现自己的高级(避免恶趣味)。现代人没有悲剧可看,不读小说,至于电影也被商业霸占,难道他们通过流行音乐或抗日神剧来获取慰藉吗?(不过现在好了,抖音火了。人们终于放下身段,重新找回了自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重新消解自我,难道期望通过抖音视频进行自我建设吗?或者以此找到生活的目的?从这点看,抖音或者类似的工具火起来是一种必然,历史螺旋发展,痛苦的哲学与快乐的猪之间,我们更乐意的是选择后者,虽然生存的有限要求我们选前者。可是,如果哪天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个程度,生存的有限的限制变小了,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重新变回猪的开端呢?不过这个担心可能是多余的,也许那个时候人类早已被机器智能取代了。)也就是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现代人获取慰藉或消解痛苦的途径发生了改变。(技术发展,工具更新,为何大众了解幸福的途径反而变少变难了呢?这是另外一个论题。)这种改变大部分人是不适应的,或者落入了一种新的陷阱之中,从而累积了他内心的问题,导致了自我关系的紧张。

关于禅对现代生活的作用,其实书中已经解释了。就是要人放弃一部分的理性。用尼采的理论来说,就是在日神和酒神中重新选择。放弃二元对立,走向调和。禅的方法论(如果有的话),是不作解释,不做归纳,不诉诸言语,不陈述,不可说,放弃理智活动。但是注意,禅其实是“实用主义”的,禅并不是让人进入虚空,放弃理智活动并不是说要使人丧失理智的功能,它与完全的唯心是不一样的。它强调接触事实,并不是忽略,模糊或者神话事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理智的,但是一种凌驾事物之上的更高的理智,(尼采的超人?),它需要靠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去观照,这要求人不能分心,也就不能把理智消耗在更多的其他事情上。

禅的道德意义

禅是需要实证的,怠惰和空想里是没有禅的。禅里面有一种道德力量,它提醒我们需要猛烈的奋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去应对生活。禅旨在从心灵深处震动,重塑我们的性格。性格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只有些肤浅外表,无法创造任何东西,只有浅薄,模仿,表演和虚荣。这样是没有禅的。

禅与逻辑

禅与逻辑是两回事,要正确区分,不要期望用禅来回答逻辑的问题。(反过来说,逻辑理智也进入不了禅。)实际上,禅比逻辑(理智)更深层次。它直达我们所谓人格基础的地方,而理智到不了那个地方。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处于意志之中的,而不是理智。

佛陀

佛陀不是形而上学家,他避免探讨严格的理论问题。他主要致力于思辨的实用结果,而非思辨本身。“他忙于拔出刺入肉中的毒箭,不想探讨箭的历史、目的和构造;因为生命太短促,没有时间去探讨这些东西。因此,他如实地了解这个世界,依靠自己宗教灵悟的体会以及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想更进一步。他的这种方式被称为‘法’。”构成佛教生命和精神的,正是佛陀本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后来的佛教是以其为中心而建立的。当然,佛教是发展的,后人对佛陀不同的解释生出了不同的宗派以及佛法理论,在理解佛法时,要回到这一点。比如,作者认为,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许多神迹和超自然的描写(这个符合印度人擅于幻想,神游,迷醉于形而上的特点),这是为了说明理智了解精神事实的不可能性。但国人实用及世俗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即禅。禅,同样的,避免用理智去了解精神事实。但它不用神迹和超自然来反证理智了解精神事实的不可能性,而是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即依靠日常经验。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又籍日常事实达到超越和觉悟的境界。

禅学的精髓在于对于生活和一般事物获得一个新的观点。为此,需要抛弃那些支配日常生活的思想习惯。通过这种新的观点,使生活达到一个更新鲜、更深刻更使人满意的一面。这个过程即是悟。

晨钟暮鼓